找到相关内容116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吴伯耀:〈从“生命实践”观点解读《论语》〉

    也认为可耻。”  (二) 、说明:  这一章孔子告诉我们与人相处应当真诚无欺,不应虚伪。  七、《论语?颜渊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“君,君;臣,臣;父,父;子,子。”公曰:“善哉!信如君不君,...

    吴伯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671216.html
  • 印光大师——儒佛会通的净宗始祖

    实话〉中,将印师声教广被全国,受到万千弟子景仰尊崇的原因,归诸于印师平生实行之功:「他的不虚伪、不迁就,岸然峻立。拒人好像唯恐不远,而慕道者却蜂涌云臻、围绕左右。老实念佛,是老人平素自行功课,也以此接引...苦口婆心之悲怀不舍教化之缘。   芝峰法师〈纪念印光老人的老实话〉中,将印师声教广被全国,受到万千弟子景仰尊崇的原因,归诸于印师平生实行之功:「他的不虚伪、不迁就,岸然峻立。拒人好像唯恐不远,而慕道者却...

    陈秀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3271357.html
  • 佛法与生活——素全法师访谈实录

    这种吃素,以及他家里这种怪异的现象,给人感觉,他吃素,不知道他坚持什么?他为什么?感觉他非常虚伪,既然他都坚持到这个份上了,你允许你老婆带着一肚子的这种鸡鸭鱼肉的回来,还不允许一袋密封的方便面袋子放在家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90471448.html
  • 延寿、宗密“禅教合一”论之歧义

    ,非中非外,朗彻十方。……大矣哉!万法资始也。万法虚伪,缘会而生,生法本无,一切唯识,识如幻梦,但是一心,心寂而知,目之圆觉”[5]425。  尽管延寿对心的本质之分析多出自宗密之语。不过,他并没有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1973059.html
  • 张元隆:佛法的安心之道——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

    ,就充满了功利色彩,显得虚伪而且贪婪。要懂得割舍才能简朴,能把太复杂、不需要的东西割舍,才能保持平衡,这份割舍的功夫便是简朴。无论是经济、精神、心理生活都要懂得割舍,保持平衡。如此重整生活态度,培养...

    张元隆 ( 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473334.html
  • 满眼菩提树 心似满月明——解读马明博“菩提树下”系列作品

    “诸如爱欲、忧恼、饥渴、贪欲、昏沉、怯懦、疑惑、虚伪自私、名闻利养和自赞毁他(这十种障碍,又称为摩罗的十支军队),彻底摆脱了世俗的羁绊,获得三智——忆宿命智、有情生灭智、漏尽智,觉醒成佛。”这十种障碍...

    峻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2273383.html
  • 依据圣言量来建立人间佛教

    由明辨而行之也。人若不行四结,不作四恶,是为内心上  之修养。若以四亲而利人,不为虚伪欺骗之事,以进其德,  是为行为上之修养。若具大善根者,更进而皈依三宝,勤持  五戒十善戒等﹔若发大心者,当更求...

    法舫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673736.html
  • 汲喆: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?

    规训的悖论关系出发,考察当代宗教生活中的情感维度、新兴宗教反科层化的结构特征和反文化主题,借此反省早期现代性的后果。然而,在某些宗教经济学家们眼中,新世俗化理论却是“虚伪”的。他们认为,对世俗化的重新...

    汲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5173961.html
  • 永恒生命的探讨

    感情的偶然的构成,没有因缘的永续性  ,又有什么理由提防道德不落于虚伪,如果生命是持续不断  的,由来无始,其后无终,此生仅是野天一星,巨洋一滴,  还但为生活计较,不稍顾虑身后久远的旅程,是多么值得...

    巴怡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474093.html
  • 陶渊明

    士大夫筑了一个“巢”,一个精神的家园。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、丑恶划清界限,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。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,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。   第一节 陶渊明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15774439.html